【悠阅书城app,免费看小说全网无广告,ios需海外苹果id下载】
“一亿两当然不算少,”罗大公拈着胡子,心算了一会儿,“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数目了。”
“什么?”宋时烈的老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这是人话吗?这是一个大明知府能说的话吗?
一亿两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数目了你这个上海府一年要替朱家皇帝搜刮多少?
罗大公仿佛知道宋时烈在琢磨什么,自己掰着手指头就交待了:“下官所任的上海府,去随就收了一百多万两的农税和军粮租,又收了一百多万两的商税,还收了一百多万两的商埠地税和地租,此外还有五百多万石的关粮米这些关粮米一共卖出六百多万两!这些加在一块儿,差不多就上千万两了!宋先生,你觉得这一亿两算多吗?”
这,这怎么可能!?
宋时烈真的被惊呆了,都有点分不清现实和梦境了。
一个府就搜刮到一千万两虽然有六百余万实际上是关税,但剩下的三四百万是实打实的!
大明现在多少个府啊!其中也该有几个府不比上海差吧?比如应天府、扬州府、苏州府、广州府、武汉府、饶州府(景德镇)、杭州府一个亿,没准真的能搜刮到啊!
宋时烈想想又不对。
“大公兄,大明不是在和东虏打仗吗?攻占三年,虚耗财富不计其数啊!”
罗大公摇摇头:“不止和东虏打,西边还有一场,是和什么叶儿羌汗国在打!另外,海上和西班牙人也打了好几年了,只是大家都没挑明,咱们挂着日本人的招牌,他们则打着大蒙古国的招牌。大家都不撕破脸,也不大打,但还是在打。”
同时三场战争在打啊!
居然没有打穷?
宋时烈不敢相信。
罗大公其实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摇头道:“照理说,这样穷兵黩武是应该要穷困的。可问题是,东南一带这三年到处都富得流油,还越打越有钱了现在真是百业繁荣,万民富庶,我在上海当了十来年的知县、知府,就是这两三年的年景最好了,干什么买卖都挣钱。而且还不止上海府一地如此,据我所知,江南省所有的州府都是一派繁荣!
一亿的兵费虽然不少,可是大明东南现在的状况,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现在发生在大明东南的,其实是“战争景气”,资本主义时代中一个很常见的经济现象!
罗大公当然没听说过,但是朱慈烺却是知道的!
虽然他这两三年都没怎么回南京,但是大明东南出现的战争景气现象,却早就被他所掌握了。
这种经济现象对于现下的大明东南而言,其实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大明东南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手工业制造中心,每年可以制造出大量的丝绸、瓷器、棉布、铁器、船只、车辆、皮具、木器、军火、甲胄、车辆、火药、食盐、药品等等一切前方需要的东西。
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作战所需要的一切手工业品,大明东南都能保质保量的生产出来,而且还能组织起庞大而且高效的后勤部门,将所有的东西通过陆路和水路运往前线。
如果仅仅只有发达的手工业,大明朝廷还是会受困于财政的,但是大明国内其实并不却少所谓的“钱”。毕竟大明东南的手工业繁荣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东南的手工业就非常发达了。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借着大航海时代的东风,大明东南的手工业在短短百余年内,就为大明赚来了几亿两之巨白银,硬生生的将中国从一个白银匮乏之国变成了可以用白银充当货币的“白银帝国”。
只是在朱慈烺接手之前,大明东南的经济还存在两个巨大的缺陷,使之没有办法向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过渡,也就没有办法将巨量的白银从“死钱”变成“活钱”。
其中一大缺陷是农业不足以支撑手工工场的进一步发展——以为资本主义可以脱离农业的支持,依靠少量的冶金和金属加工业一路突飞猛进,跑步进入资本主义,那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聚集人口,如果连人都没几个,你还怎么搞工商业?早期的工商业都是“人海战术”,开个矿,打个铁,织个布啥的,都得靠人工。没有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聚集,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很难得到足够的发展动力的。
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并且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吃饭的问题怎么解决?
所以在农业不够发达,或者在无法通过成本低廉的运输手段获取充足农产品的地方,是根本发展不了资本主义的!
比如大明原来的首都北京在17世纪就发展不了资本主义——几十万支撑大明首都功能的居民,都需要每年从东南输入四百万石漕米养活,这还发展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再来几十万、上百万的工商业居民,那得输入多少粮食才够?
另外,早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往往离不开纺织工业的支持。无论是毛纺、棉纺、丝织,都离不开农牧业提供原料。
如果粮食都供应不上了,哪儿还有富裕的土地可以生产手工业原料?
而大明的农业显然不足以支撑工商业的大发展——明末农民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当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张之后,粮食的供应就出现了不足
所以朱慈烺掌管东南之后,并没有强行启动什么“工业化”,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为一亿多人口找吃的才是当务之急!
他的办法则是四个,一是废除士大夫的免税特权,从而铲除落后的“寄进制”,让土地的流通更加市场化,以便让善于经营农业的小地主和富农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
二是加大进口,通过“关粮税”和“宗藩扩张”这两个方法,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进口大米。
三是黄淮运大工,通过废运保淮,将原本连年水灾的淮河两岸地区重新变成了产粮的沃土。
四是加大推广土豆、蕃薯等新作物,从而加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四管齐下之后,到了洪兴六年北伐战争大起的时候,大明东南的粮食供应已经非常宽裕,粮价可以长期稳定在石米一两上下。而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桑叶、茶叶、大豆等等的产量,也节节攀升,足以支持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了。
遏制大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的另一大缺陷则是金融体系不健全!所谓几亿两白银都投在土地上的说法,其实就是扯淡。银子不会变成土地,银子只能用来交换土地。因为17世纪中的金融体系太落后,没有庞大的银行系统可以吸收流入的白银,所以白银就变成了收藏品而不是资本。
而朱皇帝在崇祯十七年时就推动盐商银行、海商银行的开办,就是为了能建立起一个让白银周转起来的银行体系。
因为银行体系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制造货币,所以当以两大银行为中心的大明金融体系逐渐成熟之后。“银子”对大明朝廷而言,就不再是摆放在官库里面的银锭,而是两行账户上的一连串数字一亿两的军费支出,不过是大明户部账户上的银子,跑到了别人的账户上而已。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一亿两当然不算少,”罗大公拈着胡子,心算了一会儿,“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数目了。”
“什么?”宋时烈的老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这是人话吗?这是一个大明知府能说的话吗?
一亿两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数目了你这个上海府一年要替朱家皇帝搜刮多少?
罗大公仿佛知道宋时烈在琢磨什么,自己掰着手指头就交待了:“下官所任的上海府,去随就收了一百多万两的农税和军粮租,又收了一百多万两的商税,还收了一百多万两的商埠地税和地租,此外还有五百多万石的关粮米这些关粮米一共卖出六百多万两!这些加在一块儿,差不多就上千万两了!宋先生,你觉得这一亿两算多吗?”
这,这怎么可能!?
宋时烈真的被惊呆了,都有点分不清现实和梦境了。
一个府就搜刮到一千万两虽然有六百余万实际上是关税,但剩下的三四百万是实打实的!
大明现在多少个府啊!其中也该有几个府不比上海差吧?比如应天府、扬州府、苏州府、广州府、武汉府、饶州府(景德镇)、杭州府一个亿,没准真的能搜刮到啊!
宋时烈想想又不对。
“大公兄,大明不是在和东虏打仗吗?攻占三年,虚耗财富不计其数啊!”
罗大公摇摇头:“不止和东虏打,西边还有一场,是和什么叶儿羌汗国在打!另外,海上和西班牙人也打了好几年了,只是大家都没挑明,咱们挂着日本人的招牌,他们则打着大蒙古国的招牌。大家都不撕破脸,也不大打,但还是在打。”
同时三场战争在打啊!
居然没有打穷?
宋时烈不敢相信。
罗大公其实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摇头道:“照理说,这样穷兵黩武是应该要穷困的。可问题是,东南一带这三年到处都富得流油,还越打越有钱了现在真是百业繁荣,万民富庶,我在上海当了十来年的知县、知府,就是这两三年的年景最好了,干什么买卖都挣钱。而且还不止上海府一地如此,据我所知,江南省所有的州府都是一派繁荣!
一亿的兵费虽然不少,可是大明东南现在的状况,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现在发生在大明东南的,其实是“战争景气”,资本主义时代中一个很常见的经济现象!
罗大公当然没听说过,但是朱慈烺却是知道的!
虽然他这两三年都没怎么回南京,但是大明东南出现的战争景气现象,却早就被他所掌握了。
这种经济现象对于现下的大明东南而言,其实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大明东南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手工业制造中心,每年可以制造出大量的丝绸、瓷器、棉布、铁器、船只、车辆、皮具、木器、军火、甲胄、车辆、火药、食盐、药品等等一切前方需要的东西。
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作战所需要的一切手工业品,大明东南都能保质保量的生产出来,而且还能组织起庞大而且高效的后勤部门,将所有的东西通过陆路和水路运往前线。
如果仅仅只有发达的手工业,大明朝廷还是会受困于财政的,但是大明国内其实并不却少所谓的“钱”。毕竟大明东南的手工业繁荣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东南的手工业就非常发达了。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借着大航海时代的东风,大明东南的手工业在短短百余年内,就为大明赚来了几亿两之巨白银,硬生生的将中国从一个白银匮乏之国变成了可以用白银充当货币的“白银帝国”。
只是在朱慈烺接手之前,大明东南的经济还存在两个巨大的缺陷,使之没有办法向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过渡,也就没有办法将巨量的白银从“死钱”变成“活钱”。
其中一大缺陷是农业不足以支撑手工工场的进一步发展——以为资本主义可以脱离农业的支持,依靠少量的冶金和金属加工业一路突飞猛进,跑步进入资本主义,那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聚集人口,如果连人都没几个,你还怎么搞工商业?早期的工商业都是“人海战术”,开个矿,打个铁,织个布啥的,都得靠人工。没有几十万、上百万人口的聚集,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很难得到足够的发展动力的。
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并且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吃饭的问题怎么解决?
所以在农业不够发达,或者在无法通过成本低廉的运输手段获取充足农产品的地方,是根本发展不了资本主义的!
比如大明原来的首都北京在17世纪就发展不了资本主义——几十万支撑大明首都功能的居民,都需要每年从东南输入四百万石漕米养活,这还发展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再来几十万、上百万的工商业居民,那得输入多少粮食才够?
另外,早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往往离不开纺织工业的支持。无论是毛纺、棉纺、丝织,都离不开农牧业提供原料。
如果粮食都供应不上了,哪儿还有富裕的土地可以生产手工业原料?
而大明的农业显然不足以支撑工商业的大发展——明末农民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当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张之后,粮食的供应就出现了不足
所以朱慈烺掌管东南之后,并没有强行启动什么“工业化”,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为一亿多人口找吃的才是当务之急!
他的办法则是四个,一是废除士大夫的免税特权,从而铲除落后的“寄进制”,让土地的流通更加市场化,以便让善于经营农业的小地主和富农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
二是加大进口,通过“关粮税”和“宗藩扩张”这两个方法,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进口大米。
三是黄淮运大工,通过废运保淮,将原本连年水灾的淮河两岸地区重新变成了产粮的沃土。
四是加大推广土豆、蕃薯等新作物,从而加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四管齐下之后,到了洪兴六年北伐战争大起的时候,大明东南的粮食供应已经非常宽裕,粮价可以长期稳定在石米一两上下。而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桑叶、茶叶、大豆等等的产量,也节节攀升,足以支持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了。
遏制大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的另一大缺陷则是金融体系不健全!所谓几亿两白银都投在土地上的说法,其实就是扯淡。银子不会变成土地,银子只能用来交换土地。因为17世纪中的金融体系太落后,没有庞大的银行系统可以吸收流入的白银,所以白银就变成了收藏品而不是资本。
而朱皇帝在崇祯十七年时就推动盐商银行、海商银行的开办,就是为了能建立起一个让白银周转起来的银行体系。
因为银行体系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制造货币,所以当以两大银行为中心的大明金融体系逐渐成熟之后。“银子”对大明朝廷而言,就不再是摆放在官库里面的银锭,而是两行账户上的一连串数字一亿两的军费支出,不过是大明户部账户上的银子,跑到了别人的账户上而已。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